
在冬季疫情反弹和各地防控措施升级的背景下,一起涉疫网络违法案件引起舆论哗然。有网友在某应用商店上发现了一款名为“健康码演示”的App,能够根据用户需要模拟各地健康码、复工码、通行码,无疑给举国上下努力构筑的防疫阵线带来巨大的隐患。
网友披露“李鬼”版健康码
11日,一名数码博主在新浪微博称,某应用商店上出现了一款名为“健康码演示”的App,能够按用户需求模拟各地健康码、复工码、通行码。不仅能显示红码、橙码、黄码、绿码状态,还能自定义显示省份、城市、姓名等信息,简直是一款通行天下的神器。
记者注意到,该App在简介上写道:“该应用仅作为演示目的,二维码并非实际健康码/复工码/通行码,请勿用于被扫描的场合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”。然而,某应用商店显示,该App下载次数已超过1000次。12日,该App从应用商店中消失。记者在“天眼查”中试图搜索该App显示的开发者信息,发现疑似并无该工商登记主体。
13日晚,杭州警方通报,41岁男子解某某擅自研发“健康码演示”App并上传至应用市场,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。目前解某某已被西湖区公安分局采取刑事强制措施,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。
开发者和使用者面临啥后果
“疫情暴发以来,各地分别以行政法规、规章方式出台了各项疫情防控措施,开发此App者实际为不配合防控措施的人提供了必要帮助,对于疫情防控措施起到极大干扰,监管部门应当对其进行阻止和必要处罚。”北京天洛律师事务所黄立斌律师说。
黄立斌认为,该App开发者解某某的行为构成《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》所列的“制作、复制、发布、传播含有法律、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信息”。“即便是App简介中标明‘请勿用于扫描场合使用’,也不能作为免责声明。”如使用该App作为健康码通行,将构成拒不配合防控措施的行为。如果使用者后期被确诊,根据相关规定,其行为就可能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,而App开发者属于为违法者提供帮助,属于刑事共犯。
假健康码App案敲响警钟
“健康码App属于一种数字产品,立法部门宜根据现实发展,抓紧研究,建立完善数字服务相关法律法规。”北京工商大学国际经管学院副教授张运来说。该事件反映出互联网行业的立法和监管还存在一定空白地带,为防疫管控增添了隐患,也有损政府提供的健康码查询系统的公信力。他建议,监管部门应追究App开发主体侵犯政府公信力、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责任,以及应用商店审核不严以及销售虚假产品责任。
“疫情发生以来,为保证复工复产,政府和互联网企业共同开发了健康码产品,主要行使的是公共职能,但部分企业仍以流量视角看待公共防疫产品,想要蹭热度挣钱,必然踩红线违法。”黄立斌建议,对于包含必要公共服务职能的领域,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立法和监管。
中国社科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主任钟宏武就此提出建议,立法机构和监管部门要与时俱进,关注新技术、新议题中的违法违规问题,做到迅速反应,坚决遏制。
记者将持续追踪该案件进展。
来源 北京晚报 据新华社
流程编辑 邰绍峰